郑宝钟
郑宝钟是国民革命军新编七十五师宋天才部的参谋长、共产党员、新任红十五军军长,是组织和领导“临颍兵变”的优秀指挥员。1930年农历七月初二,他在和打入驻临颍县贺坡村七十五师 宋部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央豫中特委书记、河南省军委书记、新任红十五军政委杨健民,在贺坡村组织领导白色士兵兵变(即“临颍兵变”,又称“贺坡兵变”)、发动武装暴动时,因计划暴露,兵变失败,他和勤务员刘晚、连长刘公谟同时惨遭杀害。郑宝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牺牲时年仅24岁。
郑宝钟,又名雪影、震斋,1907年农历五月初五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老城乡郑河村一个农民家庭,1915年进人村私塾读书。他自幼聪明,仪容俊雅,颇受全家宠爱。其家原为殷实富户,因先祖吸嗜鸦片,家业逐渐凋零,至父辈时已沦为贫寒之家。父亲郑克绍,农民,靠辛勤耕耘维系全家生活。他为了重振家业,不惜变卖余产,多方筹措学费,一心供给儿子读书上进。宝钟勤奋好学,连续习诵5年,品学兼优,继而升人老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就读。在高小攻读的3年间,他学业大长,成绩优良,倍受师生的赞誉。尤其在此任教的县东花园村举人万宝桢对他更是器重,除了重点帮助其复习功课、批改作业和资助其学费之外,并以女儿许之。
1923年,郑宝钟小学毕业,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正是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之际,开封一师已有共产党的活动。他们发动和组织进步教师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声援工人运动,革命烈火大有燎原之势。郑宝钟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逐步萌发了革命思想。他与师生一起参加青年集会,评说时政,谈论国事,还经常到阅览室阅读进步书刊,如《向导》、《先驱》等,认识到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目的是灭我中华之民族,亡我国家之人民。他决心投笔从戎,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寻求救国之路,拯救国家和人民。
1925年夏,黄埔军校到开封招收第四期学员。郑宝钟心喜望外,欣然报名应试,跻身榜次。同年9月,他随招兵人员和新学员一起乘火车南赴广州,编入步兵科一团一连,成了黄埔军校的正式学员。他崇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常以“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勉励自己,潜心攻读,积极学习军事知识和政治理论,参加军事实践,学习进步很快,成为全连的佼佼者。他还多次聆听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等革命家的报告和讲课,使其思想为之振奋,进而由信仰三民主义转为信仰共产主义。1926年lO月,在黄埔军校共产党组织的培养下,他积极参加周逸群发起的“黄埔青年军人联合会”活动,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向党宣誓:“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革命精神,以达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同年10月,郑宝钟于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奔赴国民革命军张发奎部任连长,步人了军旅生活。从此,他带着党组织的重托,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开始了新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叛变了革命,继之汪精卫在武汉举行“分共”会议,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蒋、汪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员,破坏党的组织,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形势急转直下。不仅如此,国民党右派还视张发奎为“左倾”,并由此引起了一场武装冲突。时任北伐革命军武汉警卫团某连连长、直接受恽代英、施存统领导的郑宝钟,积极站在张发奎的一面,带领士兵勇敢作战。作战中,他左足中弹,身陷重围,后经其部下竭力相救,始得脱险。嗣后,为保存革命力量,免遭血腥屠杀,他奉命与王汝泮(后叛党)、梅雪馥、梅雪琴(女)化装回豫,隐居孟津郑河家乡,并暗中坚持革命活动。
当时孟津县境内兵匪蜂起,灾荒频仍,加上官绅跋扈,地主盘剥,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郑宝钟潜回家乡后他像一颗革命火种,利用组织群众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帮助大家学文化,一方面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其进行革命活动。他们或聚会郑家老屋,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展望革命前途;或到河边座谈马列学说,探寻社会痼弊。郑宝钟还常以探亲访友为名,深入贫苦农民家中,讲述南方农民运动的盛况及北伐战争的故事,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培养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让新党员赵良岑担任地下交通员。
正当他们积极准备建立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减租减息,开展农民运动的时候,在国民党军队任职的郑宝钟的同学马乘风、谢金建发现了他们的活动,郑等被迫于1927年8月底转隐开封。不久,王汝泮、梅雪馥、梅雪琴3人同时被捕.郑宝钟只身出逃。
郑宝钟的岳父万宝桢,原是他上小学时的教师,后任国民党灵宝、汤阴县长,时在临清税局任职,是当地有名的人物。宝钟出逃脱险后,来到临清税局,找到岳父,要求重谋职业。万宝祯爱婿如子,表示愿意帮助。不久,经他多方联络,将宝钟介绍到驻保定国民革命军第八方面军五十三师宋天才旅任少校参谋。
宋天才旅是北方杂牌军,官兵多系重义气的绿林好汉和贫苦农民的子弟出身,易于接受共产党的宣传教育。郑宝钟就职不久,即以自己的合法身份,秘密与中共河北省委取得联系,说明组织兵变的意图。他根据省委的指示,为上级派往国民革命军做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习军山、吕雪影、刘公谟等共谋兵变,掩护他们的活动;并暗中向出身贫寒、思想进步的官兵宣传共产党的主张,鼓励他们弃暗投明,参加兵运,走革命道路。后来,他又介绍黄埔同学王扬烈等10余名同志到该部任职,共谋兵变之计。他们经常秘密召开会议,分析时局,研究兵变计划,发展党员,扩大党的力量,积极组织“士兵暴动”。1929年初,为解决军事暴动所需军用物资问题,宝钟亲自派共产党员赵良岑赴天津协助地下党员王亚夫、陈惠萱(女)购买枪弹、军用药品和布疋。他们以经商为名,将这些物资运至孟津“兵暴物资筹备转运站”,而后陆续转运至部队,为暴动做了必要的准备。
1929年11月,部队由保定转驻开封。此时,宋天才旅已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七十五师,郑宝钟由少校参谋擢升为参谋处长。后该部又转驻郑州、洛阳,1930年初转移临颍城东25里贺坡村一带驻防。
1930年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国民党内部各派和地方军阀之间战争连绵不断,把神州大地糟蹋得万家墨面、千里哭声,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红军利用敌人忙于参加军阀混战之机,打了不少胜仗,形势有了好转,但却使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进一步滋长起来。6月11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后来被称为“立三路线”)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革命也好,世界革命也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中国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到我们面前了”,并且“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为全国革命的胜利”;主张在实际工作中已不需要逐步积聚和准备革命的主观力量,一味要求组织武装暴动,而且是全国性的武装暴动;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观点,批评“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过去的游击战术”必须根本的改变过来等等。并且制订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中共河南省委组建了省军委,并派中共特委(驻许昌)书记杨健民打入驻临颍的国民革命军新编七十五师,组织中共党员发动白色士兵兵变,实行武装暴动。他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及时同师参谋长郑宝钟取得联系,研究制订了暴动计划,并决定建立红十五军。军委5人 组成:杨健民和同他一起打人白军的方根(符元亮)、工人老李、师参谋长郑宝钟和临颍县委书记老王。老李和方根做政治部工作。从此,郑宝钟经常以参谋长的合法身份,通过结朋拜友和秘密联系等多种形式很快结识了一部分地下共产党员,发展了一些连排的军官加入了共产党,从而为兵变做好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1930年6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杨健民、郑宝钟在贺坡村贺应雒家的楼上召开了2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具体研究兵变计划。会上,杨健民简要地传达了省委的指示,分析了兵变的可能性,并且要求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接着,郑宝钟对当地军事部署和敌我力量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说,这个师共有3个团,其中两个团驻在贺坡村,另一个团驻在3华里以外。贺坡村的两个团共18个连,从官长到士兵被地下党组织所掌握的有6个整连,部分掌握的为3个半连。如果将党所掌握的所有武装都集中起来,发动向本村其他连队突然进攻,或促响应,或迫其缴械投降,而后迅速拉向铁路以西,建立红军,开展游击战争,这就初步完成了暴动任务。他这个讲话合情合理,鼓舞人心,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志的赞同,但杨健民却持不同意见。他主张暴动之后,第一步先向本村其他连队发起袭击,而后立即实施第二步计划,即包围驻在外村的团,待消灭之后再拉向路西打游击战争。郑宝钟认为这是冒险的行动,不切合实际。他说,贺坡村离许昌只有30多公里,那里也驻有白军。如果一打响,敌人可以北从许昌、南从漯河调兵增援。我们的革命力量还。小刚刚举行暴动就打大仗,硬拼实打,很可能遭受失败。但杨健民仍坚持己见以致露出了以命令行事的锋芒。双方争论时至达旦,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最后杨健民只好宣布会议停止,候示行动。由于这次会议开的时问较长,参加的人员也多,引起了敌人的 注意。第二天,敌人乘郑宝钟外出之机,财其住室进行搜查,在箱内发现了他们的暴动计划。遂之,他们以开会为名,将郑宝钟诱至会议室逮捕。同时遇难的还有勤务员刘晚和连长刘公谟。杨健民闻讯后脱身出逃,隐进许昌等地,兵变受挫。
郑宝钟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敌人把他交给驻渚阳寨的卢天福团看守,囚于王际五家的住宅里,对其进行多次审讯,但一无所得。继而严刑拷打,折磨得皮开肉绽,仍元所获。房东王际五老汉看他是个正义之人,暗中为其送茶送饭,为之调养。伤痕稍愈,他仍若无其事,谈笑从容,或对窗吟诗,或户内歌唱:“为党死光荣,为民死情愿。死我一个没关系,坚信革命定成功”。卢天福对其严厉训斥,并且将他绑在院中的树上,张牙舞爪,用棍棒威胁。他却昂首挺胸,毫无惊恐之意。卢无奈悻悻而去,宝钟则蔑然大笑,唾之为“走狗”。王际五为其精神所感动,问之日:“长官,你不怕死吗?他答之:“为党为人民死也光荣。”
同年6月30日,郑宝钟的岳父惊闻爱婿被捕,急忙赶赴国民,党第六路军军部,向素有交情的总指挥万选才讲情,请求设法营救。万当即应允,令宋部即刻释免。迨三日后,当释免令传至宋部时,可惜晚矣。郑宝钟已于7月2日被绑至渚阳寨北门外杀害。
郑宝钟殉难后,他的同学、共产党员赵良岑冒着杀头的危险,收殓尸体,然后借用当地农民吴土的车子拉运至临颍火车站,运回原籍,并负责其妻儿的生活在运往车站的途中,许多官兵为纪念郑宝钟英勇不屈的英灵,有的抱头恸哭,有的购买成捆的纸张焚而祭之。附近群众闻讯后也含汨哀悼。
郑宝钟的一生虽很短暂,但他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历尽艰险而无所畏惧,倍受折磨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永在,英名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