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打官司,就找刘正志”
1905年11月7日的一个初冬的早晨,在中原洛阳偃师邙岭乡申阳村的一个深宅大院里,一名男婴诞生了,全家人欢天喜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男主人婴孩儿的父亲却紧锁眉头,苦苦思索:我一辈子教书育人,好男儿应胸怀大志,不求光门耀祖,也要得个好前程,但在这列强挡道,军阀割据的兵荒马乱的年月,中国人的出路在哪里呢?他已有一个哥哥,但愿他们兄弟俩能有一番抱负和作为,就叫这个孩儿为“正志”吧,立正确的志向,走正确的道路。刘正志,刘道安的原名,这个在襁褓中被父亲寄于厚望的男儿在这个当时算得上中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
乡邻们称刘道安他们家为耕读传家。刘家有同胞兄妹六人,其祖父刘深林,号德茂,务农为主,抗战前自有耕地,家庭四世同堂。其父亲刘学诗,学名刘育民,其叔父刘学易,学名新亚。其父亲刘学诗是光绪年间秀才,毕业于怀庆高等农桑学堂,曾任陕西农桑学堂教师和淮阳高等农桑学堂教师,校长是孙中山早年同盟会成员,和其叔父新亚一起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袁(世凯)称帝斗争。刘道安长兄萧然,是中国科学院知名经济学家,抗战时期应国共两党邀请出任登封县长,为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贡献良多。除大妹幼年夭折外,其三弟刘志强、二妹刘调荣、三弟刘志远都先后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和军队的领导干部。在这样一个思想先进的革命家庭中,刘道安和其大哥一样,自幼深受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勤奋好学,读书之余常下地耕耘,深知百姓疾苦,乡亲们也因为他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又学识高有主见,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密切联系群众是刘道安在青少年时期在又耕又读的生活实践中就养成的良好习惯。
光阴如梭,时光荏苒。刘道安从其父亲那里受到爱国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新思潮的熏陶,当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北伐军兴起之时,他看到了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解放的曙光,于1927年初春参加了国民党左派,同年5月就任偃师党部宣传部长,从此开启了刘道安献身革命的感人历程。刘道安奔走在城乡大地,宣传“联俄、联共、辅助工农”三大政策,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首先动员刘氏家族妇女放足、剪发等,还改造村塾为“申阳小学”。在百姓家里,在田间地头,刘道安用所学之识,用亲身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传革命思想,唱“打倒列强”等民主革命歌曲,参加田间生产劳动,移风易俗,在当时的邙岭一带影响很大,申阳在偃师的确是开新风之先河,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道安趣事”。
“穷人打官司,就找刘正志”这又从何说起呢?时值1932年至1933年秋天,刘道安任偃师县第一区区长,申阳村贫民青年刘康焕,受地霸侵吞地产,当年颗粒无收,生活无着,眼看寒冬就要到来,难不成要流落街头,当乞丐忍冻挨饿不成?乡邻受欺凌,不能坐视不管。刘道安挺身而出,不怕得罪恶霸权贵,据理力争,仗义相助,使刘康焕的住房、土地问题得以公平解决,避免了流浪厄运。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伸张正义也成了刘道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时年轻的刘道安宽厚和蔼,仗义正直,满怀振兴家乡的雄心壮志,但无奈身处旧社会官场,感到多方擎肘,力不从心。对国民党日益背叛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政治环境极为厌恶,为了探索新路,追求光明,他毅然脱离国民党,辞官离乡,去省城开封寻找中共组织,当时城关、第一区和申阳村民曾抬着特制的“万人伞”和荣誉匾额送上家门,被他婉谢,这是他对先辈的尊敬和自谦,因为当时他家大门上已“德光桑梓”的大匾,这是邙岭一带乡亲为褒扬其先父参加老同盟会建立民国兴办现代小学教育、发展蚕茧副业而赠予的光荣匾,刘道安谦虚地说“比起先辈为国为民,为乡亲谋福利的贡献,我们后人还差的远呢。”有位乡村读书人当时曾短诗一首纪念此事,时云:
立志兴桑梓,为民申正义。
一朝辞官去,两袖清风起。
从此,刘道安背井离乡,追寻中国共产党的足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着。1934年,刘道安在开封加入中共地下党,当时开封处于极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刘道安负责党内机要工作,公开的身份是任时女中教员。他想:只有与群众建立好良好的关系,一方面有了群众掩护的基础,一方面利用上层的社会关系,才能更好的保护党的机密,实践证明在白区从事党的秘密活动的思路是正确的。天有不测风云,同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冬夜,国民党特警突袭任时女中,企图逮捕刘道安,幸好与刘道安关系很好的门房从中周旋,为其逃脱险境赢得了时间。虎口脱险的刘道安去了北平,到了北平后考入东北大学,他从未停止自己革命的脚步。1935年,在北平爆发的著名的一二九青年爱国运动中,刘道安是出色的组织者,并在游行中与军警英勇搏斗而受伤,被同学们誉为“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先锋。”自古家国两难全,由于父母早逝,刘道安与其兄刘潇都在外学习工作,其妹妹和小弟也在外求学,家中只有继母宗氏与幼小之辈,全有县职业学校毕业辍学在家的三弟刘志强照顾,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就在这时抗战爆发,刘志强毅然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气,欲离家投军抗日救国,全家妇孺大为不安,希望在外工作的刘道安动员三弟居家主持生计,刘道安面临两难的选择,与其大哥通信商量,认为国难当头,应以家庭利益服从抗日大业,坚决支持三弟刘克强参军抗日。三弟离家后,刘道安不仅以其微薄薪资助家,还鼓励家中妇女敢于当家做主,全家老少在刘道安的带动下,也知晓大义,同心协力苦苦支撑,还带头缝制布鞋慰问守护黄河的前线抗日军队。刘道安顾大家舍小家,一心为国的胸襟和胆识也是我们平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先锋队员和指挥员刘道安,七七事变后,刘道安奉命回到家乡工作,先后担任偃师县委书记和偃师、巩义、登封中心县委书记;1938年,调任豫东南潢川特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39年调任陕县地委书记,1940年又调任豫东地委书记,1948年由中原局邓小平书记亲自点名,调他到郑州市职工委员会任书记职务,看似马不停蹄的奔走,哪里没有留下他那风尘仆仆的身影和功绩赫赫的声名呢?1950年秋,刘道安积劳成疾,这根为党的事业熊熊燃烧的红烛燃尽了最后的一束光亮,带着累累的硕果长眠于世。这个从邙山岭上走出的英雄男儿没有辜负其父最初对他的期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的革命贡献将永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