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洛阳市开元大道228号
联系电话:0379-86865098
邮箱:lydsb@sina.com

党史故事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洛阳首刊

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报纸是传播革命道理最迅速,最有力的工具之一。1938年秋,中共豫西特委(豫西省委)由洛阳转移到梁村(现伊滨区诸葛镇梁村),机关报《前锋报》应运而生,同时创办地下印刷所。在这里,较早地印发了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梁村距洛阳城25里,处于洛阳县和伊川县交界处,中间有伊河、洛河相隔,这里群众基础好,党的力量强。梁村学校校长赵天锡(后任许昌地委第一书记兼许昌军分区政委)、教员王廷华(王华堂)、杨毓桂(杨建文)、肖心田、徐安石、张默等人都既是教员又是党员,梁村学校分南北两院,大部分学生在南院,少量年龄较小的学生在北边小院,印刷所设在小院的禹王庙中。为什么设在禹王庙中呢?一是因为庙后有一处小建筑“魁星阁”很不起眼,不容易被发现;二是因为此处距离北寨门很近,一有风吹草动,可以迅速从北寨门撤离。印刷所的主要任务是印刷《前锋报》和党内文件。

在仅有9平方米大小的“魁星阁”内,《前锋报》主编王廷华带领张默使用仅有的一部纱布油印机,一块钢板,一个订书机,一把裁纸刀,刻蜡纸用的钢板连周围的木框也没有,设备很简陋。为了保密,《前锋报》一般都在晚上印刷,有时材料要的急,白天也印。

“魁星阁”结构特别,墙壁是双层空心墙,墙上有个小洞,印刷过的废油墨桶,就从这个小洞抛入墙里边,不留一点痕迹。最初,印刷所只有王廷华和张默2个工作人员,由王廷华负责,二人直接接受豫西省委书记刘子久、宣传部长郭晓棠领导。1939年春,经郭晓棠批准,徐安石也参与印刷所工作,帮助折叠、装订。他们三人都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白天教书育人,晚上编印报刊,常常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工作。王廷华刻苦练就一手过硬的仿宋字,他还参照彭雪枫办的《拂晓报》学会了彩色套红印刷,每期《前锋报》头版都印有毛泽东主席红色头像,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前锋报》第一个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介绍给豫西人民,指导豫西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斗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是通过《前锋报》让豫西人民认识和熟知。

1938年冬,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化名“胡服”来到洛阳渑池,在豫西省委举办的党训班上作了《中共党史》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两个报告,事后,由宣传部长郭晓棠根据记录,将两个报告整理成稿,主要从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共产党员的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举例、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来源和对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态度,对待党内斗争态度9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因其解决了困扰党员发展的思想问题,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对解决当时革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刘子久指示第一时间在《前锋报》上全文发表。

接到省委指示,王廷华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有幸参与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张的是担心被敌人发现,于是,他尽可能把印刷时间放在深夜,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即便如此,印刷过程中还不忘提高警惕,时不时到门前屋外看看有无异常。

终于,印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前锋报》整齐地摆放到印刷所一角。看着大功初告成,王华堂一直悬着的心才落了地,然后,马不停蹄地安排将这些新印制出来的《前锋报》送到洛八办,由那里分发到豫西乃至更为广远的地方。就这样,刘少奇这篇共2000多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一次通过《前锋报》走进公众视野。

当时洛阳是豫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西北的门户,也是连接华中的枢纽,豫西有中等学校21所,完小72所,初小在各村比较普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前锋报》迅速发行到豫西各地,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全国扩散,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和各地党组织及人民群众的欢迎,引起了强烈反响。

1939年1月22日,刘少奇离开洛阳抵达中原局驻地——确山县竹沟镇,根据在豫西省委办班的经验,中原局在竹沟连续办了多期党训班,培训了支部书记以上各级党政干部和地方武装干部,先后有2800多名党员干部得到教育。

1939年3月,刘少奇回到延安,为马列学院学员多次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毛主席审阅后还附了一封短信说“写的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应当尽快发表”,于是这篇文章在延安《解放》周刊全文予以连续刊登。1939年11月,在延安由新华书店首次出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单行本,很快出了三版,仍供不应求,各抗日根据地也先后给予转载或出版单行本,大量印发到党员干部手中,作为党课教材阅读学习。1943年又被编入解放出版社的《整风文献》中。70多年来,这一经典著作多次再版,经久不衰,先后印刷数十次,总印数以千万计,其中仅1962年9月到12月,修订再版单行本发行近500万册。1981年又被编入中共中央文献委员会出版的《刘少奇选集》上卷,同时,该书的英文、日文、捷文、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也先后在几十个国家发行,影响巨大。

《前锋报》除了印刷党内文件,报道豫西抗日战争的方针、政策和抗战局势,报道豫西人民军事、政治、卫生、生活的点点滴滴,还翻印从延安传来的《民众识字课文》(农民识字课文)。1939年11月,“竹沟惨案”发生后,豫西省委印刷了《快邮代电》,在社会上公开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申明我党的严正立场,文字真实生动,为迷惑敌人《快邮代电》落款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前锋报》使用八开白纸正反两面印刷,根据材料多少,或出四版,或出两版不等,每期约400份,报头为行书字,内容为仿宋字,第一版刻印4000字左右,起初用黑色或蓝色有墨色印刷,以后报头改为套红印刷。《前锋报》上的文章和翻印的文件,一般由特委交通员符义成送去,有时王廷华或张默也直接去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取。报纸印刷好后,特委派人先拿到洛阳老城贴廓巷的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洛八办”),再转送往豫西各地党组织。

毫无疑问,党的建设形势总体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党员队伍构成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治理,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共产党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常修的终身课题,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严守纪律规矩、夯实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识体系、强化能力之基,从这个意义上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永不过时。

《前锋报》第一次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刊登出来,让越来越多人接触并感受这种新思想新变化,《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发表也大大提升了《前锋报》的影响力。《前锋报》是黑暗中温暖的烛火,是矗立在国统区的灯塔,无论时光如何流逝,这段光荣的历程永不泯灭,永远熠熠生辉。


(撰稿人:杨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