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事件—民国迁都洛阳
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同时有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面对日军兵临城下的危机,蒋介石、汪精卫和宋子文等极力主张迁都,以避免被日本逼迫签订城下之盟。洛阳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特别是经过吴佩孚、冯玉祥等人统治时期的大力开发,通有铁路,建有机场,市容也大有改观。因而,洛阳最终被选定为行都。1月30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长汪精卫联合签署了《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迁洛后,各机关因陋就简,分驻在当时洛阳的西工及城关各处。洛阳虽然经过了近代的发展,但比起江南的首都,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如缺乏电灯设备、交通工具。位于今老城区青年宫一带的洛阳老城府衙,一跃升格为国民政府驻地;原吴佩孚的“天”字一号院(今洛阳市政府西工区家属院内),成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住所;国民党中央党部驻扎在西工兵营司令部(原洛阳橡胶厂家属院东北);蒋介石及中央军事委员会驻扎在省立第四师范(原洛阳一中院内);汪精卫和行政院驻河洛图书馆(在洛阳老城东北隅老北营旧址)和洛阳农校(今农校街小学),考试院驻周公庙,监察院驻南关贴廓巷庄家大院,司法院驻地方法院(原老城和平巷)。1932年3月1日至6日,在洛阳西工中央党部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会议通过了《施政方针案》和《对于东北事件之决议案》,特别是通过了《关于军事委员会案》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经过汪精卫提议,由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4月7日至12日,在西工原吴佩孚广寒宫召开了国难会议。这次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出面召集各民主党派、各地区、各行业人士共商国是的会议,开幕时共出席代表144人。会议期间不仅听取了汪精卫作的政府报告,讨论了当局提出的“御侮、救灾、绥靖各事宜”,而且还提出不少有关政治改革及实业建设方面的方案。会议最后通过了《国难会议宣言》,对于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国民党制定长期抗战政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国民政府以对日妥协换取了暂时的和平,日军对南京的威胁也暂时解除。5月30日,国民党中央在行都洛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还都南京之后繁荣行都之计划》。会议决定成立行都建设委员会。会议提议蒋介石先率各部、院、委返回南京。11月29日,国民政府发布《自洛阳还都南京令》。12月1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正式迁回南京,并举行了还都典礼。12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建设陪都西京行都洛阳案》,并通过了保留行都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现有地址等方案。自此,洛阳结束了民国行都史。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后,行都建设委员会在洛阳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1932年,行都建设委员会在东车站建立了洛阳电报电话局;在周公庙成立了中原社会教育馆,并附设有民众学校,又辟洛京公园。1933年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在西工兵营成立,人数多时约3500人,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人才。1934年冬天,杭州中央航空学校开设洛阳分校,同年,扩建西工飞机场。1935年,在西小屯建洛阳电厂,次年发电,装机容量500千瓦。1936年,在洛河上和伊河上分别开建钢筋混凝土大桥一座,命名为林森桥(现洛阳桥东侧,1944年5月被国民党洛阳守军炸毁以阻止日军攻城)和中正桥(位于伊河龙门段,与林森桥同一天被洛阳守军炸毁)。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豫北、豫东相继沦陷,大批工商界人士云集洛阳,洛阳的日用化工、皮革工业、食品工业等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末,洛阳最早的日用化工企业祥大肥皂厂建立,生产的虎牌肥皂行销全国。此后又有20余家日化企业在洛建立。1939年建立的洛阳工合制革厂,用现代设备加工皮革,能生产各种皮件和皮鞋。次年,民国时期洛阳最大的皮革制品企业洛阳土产制革厂建立,有工人200余名。接着,洛阳出现160余家现代制革企业,洛阳皮革风行一时。20世纪40年代初,长兴电磨坊和任太电磨坊成为洛阳最早的面粉加工企业,既对外加工,又对外出售面粉。另外,洛阳日用陶瓷工业也有长足发展,新安瓷业厂、新安缸窑厂等采用现代设备烧制日用陶瓷,其所产瓷器为全国名优产品。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和国民党中央《繁荣行都之计划》,为民国时期洛阳近现代工业打下了一定基础,也对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的工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